業內資訊
【兩會】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閱讀是老百姓的權利 給它更大范圍的自由
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所在的新聞出版界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全民閱讀的議題。2003年朱永新委員第一次提出設立“國家閱讀節”,2007年聶震寧等30余位委員聯名提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提案,2013年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新聞出版界委員以集體提案形式推動全民閱讀。2014年“倡導全民閱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公布。
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說,他們是以釘釘子的精神在持續關注全民閱讀議題,今年兩會上,他和新聞出版界的委員們將繼續推進全民閱讀立法。
白巖松說,“有些人不理解讀書還要立法,不讀還不行嗎?恰恰相反,全民閱讀立法是要保障全民閱讀的權利,讓圖書館社區化,使大家能夠更方便地閱讀,使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白巖松一直致力于推動全民閱讀,希望國家對全民閱讀立法。
“全民閱讀立法的背后思路是,閱讀是人們的一種權利,應該政府及整個社會包括財政方方面面要保障,正是要保障全民閱讀,才需要全民保障閱讀的法。
我們剛剛開啟一個全民閱讀的好時代,比如說圖書館的數量跟人群之間的關系,實體書店的發展等等,只有有了相關的保障,我們才能更方便地閱讀。
想養成習慣就必須方便,因此要從立法的角度來保障。光是提倡讀書,想讀的人卻讀不到,只有保障才能慢慢地變成一種全民的習慣?!?/span>
在白巖松自己創立的“新聞私塾”東西聯大中,他要求學生每月讀3本指定書,每本寫350字的書評。
▲白巖松在東西聯大與學生交流
除了硬性規定的,以及為做作業配套的,兩年下來怎么樣也得讀上上百本書。雖然這聽起來很苛刻,可是跟國外很多文科研究生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
“坦白地說,不讀書怎么可能提升自己?不可能。
在我們十九大報告里面明確提出,希望國民的心態慢慢地就變成自信、理性,然后平和。這一系列的這種性格,如果不多讀書的話,怎么變成理性?怎么平和下來。
最后還有一個樂觀,樂觀一定是當你看到更多人生道理、社會很多知識的普及,智慧越來越多,然后你才能建立更大層面的這種樂觀。所以我覺得這八個字都需要有讀書作為最重要的一個支撐?!?/span>
白巖松是一位著名的新聞人,同時也是一位父親,也會關注教育問題。他始終認為,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
“比如說我在家每周跑四、五天步,我到現在還在踢球,兒子也跟我一起踢。他現在踢得也很好,原來中學的時候他是隊長,組建球隊,現在一樣。
然后我在聽音樂,他同樣聽音樂,音樂狂熱的愛好者。我喜歡看書,他睡在書里面,他的床周圍全是書,而且他堅決喜歡實體書。
白巖松認為,來自朋友圈的手機閱讀,高智商內容就可能被拒絕掉了。這點其實特別危險,“我們還如何去提高自己?”所以一定要讀書,并且對書籍要進行有意識的選擇。
“我們所有人都在低頭看屏幕,沒有仰望星空?!卑讕r松用了一個比較“文藝”的說法,來形容“低頭族”的閱讀現狀。
他一再強調,手機上的碎片式閱讀不是真正的閱讀,“當你在朋友圈打發無聊的時候,那些想象力也被打發走了”。
1968年出生的白巖松,這幾年難掩歲月的痕跡,但是他的目光依舊明亮,談吐氣質一如往昔的深邃與沉穩。
在央視25年,他從記者干起。1993年,他參與創辦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后,又在《焦點訪談》、《新聞周刊》做主持人。
從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國慶五十周年慶典,到中國加入WTO、北京奧運會等等。但凡大事要事,他全程參與,無一遺漏。
在央視,每次做大型直播,白巖松總對導播說,當你沒有辦法的時候,把鏡頭切給我;如果前面信號斷了,你把鏡頭切給我。這就是他的自信與擔當。
人文關懷是新聞傳播的終極目的。白巖松不論是在電視上的選題或是兩會上的提案,都反映出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深刻了解。 同時,也貫穿了他對人和人性的關注。
這個時代不缺思想家,不缺吸引眼球的評論和報道,缺的是踏踏實實做事的人。
知識分子的兩大基本特征:一是悲天憫人的情懷,二是明辨是非的理智。而白巖松就是這樣一個“知識分子”,他所踐行的就是多一點悲天憫人,少一點憤世嫉俗。
知識分子從來都應該是社會的良心。這樣的人存在過,存在著,將來也還會出現。